首頁  綜合  時事  直播  房產 家裝  汽車  理財  零距離問政  騎樓論壇  周末玩乜嘢  我們相親吧
專題報道>>“茶船古道”尋跡 >>  正文
     
從1951年起,國營企業開始參與梧州六堡茶的生產,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擴大產量,改進工藝,而隨著茶葉生產規模的壯大,“茶船古道”的線路走向與運作模式也有了新的變化
產業出現新亮點 照片當中見端倪
2016-09-26 10:59   西江都市報   記者 楊麥 趙洋 龍天傳

西江都市報記者 楊麥 趙洋 龍天傳/文

在梧州茶廠保存的照片集里,有一張照片非常特殊。那是一張拍攝于1953年4 月的照片,也是梧州茶廠發現的迄今為止該廠最早的照片。

這張老照片是梧州茶廠建廠之初,前去六堡鄉(現為蒼梧縣六堡鎮)參與擴建六堡茶原料收購站人員的合照。照片里,7 名工作人員風華正茂,臉上都洋溢著青春、自信、奮進的氣息,就像他們所處的時代狀態:新的社會、新的希望、新的征程。

新中國成立以后,廣州茶葉進出口公司為了擴展業務,成立駐梧州辦事處,并進入六堡開展茶葉收購。與此同時,該公司又與梧州市政府聯手,籌建茶葉加工廠(即現梧州茶廠前身)。以此為起點,六堡茶的產業逐漸走入計劃經濟的國家統購統銷狀態,六堡茶的輸出品種也逐漸從傳統工藝的初制茶轉向采用現代工藝的精制茶,而“茶船古道”的線路走向與運作模式,也有了新的變化……

產業復蘇交易多

1953年,梧州茶廠7位參與擴建六堡茶原料收購站的人員在收購站前合影。(何志強提供)

在參與六堡茶原料收購站擴建的人員合照中,右邊第一個年輕人叫劉福生,拍照時年僅25 歲,卻是參與茶廠組建工作的“軍管干部”。

回憶往事,今年已是88 歲高齡的劉福生老人,臉上依然不禁流露出自豪的神色,畢竟,作為老一輩的茶廠職工,為了這個企業的建設,為了六堡茶產業的發展,他和同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劉福生告訴我們,梧州茶廠的歷史,最早還要追溯到1951年。當時,廣西省政府正大力推動茶產業發展,于是,由廣州茶葉公司與梧州市政府合力組建的梧州茶廠很快拉開了建設帷幕。要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建廠與生產,辛苦可想而知。但是,無論再苦再累,他們都覺得是那樣的開心與充實,因為,在那個百廢待興而又充滿希望的時代中,他們的心中滿懷著建設的豪情。“為了給國家早作貢獻多作貢獻,我們在廠區內搭建了一個臨時的生產車間,一邊生產茶葉一邊建廠。1953 年,轉由中國茶葉公司梧州支公司管理的梧州茶廠正式建成,廠里立即對廣州茶葉公司梧州辦事處設在六堡鄉里的茶葉收購站進行重組和擴建。”

經過抗戰期間的摧殘,梧州的六堡茶產業曾凋敝不堪,“茶船古道”也隨之一度衰落。1950 年過后,民生趨穩,百廢待興,由于茶葉產銷能獲取高額利潤,為地方重建提供快速有效的資金支持,茶產業發展得到了廣西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廣西省政府還專門組建了多個茶葉改進工作組,深入廣西各個產茶區摸底,研究制定相應的產業扶持政策。此后,六堡茶的產量得到了恢復。據當時的《省茶葉改進工作組工作報告》記載,“自解放后至1951 年,茶葉產量逐漸增加……在五堡、六堡的五個鄉中……年產量約80 萬斤,由六堡輸出約50 萬斤,由獅寨輸出約35 萬斤。”

上世紀50 年代,梧州茶廠老廠長安進才(中)和老職工歐偉權(左)、童漢文在對六堡茶進行審評。(何志強提供)

產量回穩后,六堡茶區的茶葉交易也立即活躍起來,在六堡茶產區里,國營部門、集體單位和私營茶商之間也展開了茶葉收購戰。據《省茶葉改進工作組工作報告》中記載,1951 年的時候,合口圩茶葉市場有私營茶商14 家,收購茶葉25 萬斤,當地的供銷合作社和國營貿易部門收購茶葉25 萬斤;獅寨市場則有私營茶商11 家,收購茶葉將近10 萬斤,當地供銷合作社收購茶葉將近28 萬斤;而長發圩市場的12000 斤茶葉則全部由當地的供銷合作社統一收購。

對于當年的茶葉收購戰,今年已經86歲的黃昏深有感觸。黃昏是原廣州茶葉公司工人,1951 年,廣州茶葉公司駐梧辦事處在六堡鄉設立茶葉收購站,當時,才20 來歲的黃昏當上了該收購站的負責人。老人告訴我們:“當時,六堡鎮里茶葉收購競爭很激烈。不僅是我們收茶,當地還有三家私人茶莊和六堡鎮供銷社也在收茶。哪家的收購價高,茶農們就把茶葉賣給哪家。”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在各方合力下,作為國營單位的梧州茶廠,實現了快速發展,其收購的茶葉數量也迅猛增長。根據梧州專署計委、蒼梧縣計委經濟調查工作組和蒼梧縣外貿局1965 年修撰的《關于茶葉生產情況報告》,以及中共蒼梧縣委1955年轉發的《省農業廳陳愛新等同志關于“蒼梧縣茶葉生產情況與問題》文件,我們可以了解到,1951 年,供銷合作社和國營貿易部門在六堡鎮合口圩收購毛茶共計125 噸;1953 年,從六堡鎮和獅寨鎮兩地收購毛茶則達到了400 噸。

上世紀70 年代,中茶公司的技術員正在對比各種黑茶。(網友“西南的風光很好”提供)

生產采用新工藝

1953年,中國茶葉公司在梧州成立支公司。不久,該公司重組的茶葉加工廠(即梧州茶廠)建設完成,開始專注于六堡茶的收購和制作,而廣州茶葉公司也將原駐梧州辦事處的人員劃歸梧州茶廠。隨后,梧州茶廠又對廣州茶葉公司梧州辦事處設在六堡鄉里的茶葉收購站進行重組和擴建。梧州,開始書寫六堡茶產業大發展的新篇章。

當年,梧州進入六堡的交通很不便利,沒有汽車通行,進六堡最快的方式就是搭乘自行車和步行相結合,就是這樣,單程也得花上一天半的時間。1953年4月,為了給正在六堡鄉進行茶葉收購站擴建工作的同事鼓勁,劉福生決定和廠里的同事進收購站一趟,參與擴建工作,同時也為收購站建設補充物資。

“當時,我覺得那個收購站擴建對于茶廠發展有促進作用,而且我們又是第一次進六堡鎮收購站參加建設,如果能夠照個相留個影的話會很有意義。”劉福生說,在進六堡之前,他特意到梧州市區大南路的一家照相館聯系,希望能有攝影師隨行進六堡茶區幫拍一張照片,結果被照相館老板以“太遠了,很辛苦”為由拒絕。最后,劉福生使盡渾身解數,才把照相館老板“哄”進了六堡。不過,為了這張珍貴的照片,廠里也付出了5元錢的高價。

1954年以后,中茶梧州支公司代表國家對茶葉進行統購統銷,并委托供銷合作社收購六堡產區的茶葉,運送到梧州茶廠加工,再由中茶梧州支公司出口到東南亞地區。也正是從這時開始,六堡茶產區的運茶船不再停靠廣東江口和都城的碼頭,而是直接上達梧州三角嘴碼頭,卸運入梧州茶廠。梧州茶廠吸納了從六堡河、賀江后經西江,以及從獅寨和夏郢經桂江這兩條線路運來的茶葉后,產量飛增。

不僅如此,中茶廣西支公司更是調動區內各茶廠的資源,全力生產六堡茶,長期以來一直處于手工作坊式制作的六堡茶逐漸進入到工業化生產的現代工藝精細加工狀態。蒼梧縣人委農業科在1955年撰寫的《蒼梧縣茶葉生產情況工作報告》中記述,中茶廣西支公司對統購后的毛茶加工業進行了明確分類,“梧州加工廠加工六堡茶為主,另外加制青茶(賀縣與上林縣所收),橫縣茶廠加工青茶、細茶為主。另外靈山與橫縣所收六堡茶集中橫縣茶廠加工,其他各縣均運梧州廠加工”。上世紀50年代中后期,梧州茶廠更形成了“冷水發酵、雙蒸雙壓、干倉陳化”的現代特色生產工藝。

在梧州茶廠精制加工六堡茶的渥堆車間里,工人們對茶堆灑水以便發酵。(麥朝樞/攝)

時至今日,梧州茶廠的木板陳化長倉庫仍在使用中。(梧州茶廠提供)

在計劃經濟的大潮推動下,“茶船古道”的運輸畫卷也倍添新意:線路走向變化了,運輸模式也在嬗變。以往自由調節的私營船只,已被注重計劃與調度的國營性質的航運局船隊,以及集體性質的水運公司船隊、公交船隊和供銷社船隊所代替,機動船也取代傳統的木帆船成為了西江主河段運輸的主力軍。“解放以后,梧州出產的六堡茶大部分都是通過航運局的船隊外運到廣州、香港和澳門等地。其中,梧州茶廠是與我們航運局有最多運輸業務聯系的茶葉企業。”今年84 歲,曾擔任過梧州市航運局辦公室主任的黃賢富告訴記者,如果茶廠外運的茶葉量較少,茶廠自己會派人將茶葉運到梧州市航運局客運碼頭裝船,航運局再用既裝乘客也裝各種貨的“花尾渡”運輸。如果是大宗的茶葉運單,航運局則會用駁船代替“花尾渡”運輸,且不再兼運其他貨物,駁船還會提前停靠在梧州茶廠對開的碼頭等候。

當年用于出口的六堡茶在揀裝時分為多個等級。(梧州中茶茶業公司提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梧州的航運非常繁忙,大量的茶葉通過西江航線實現出口。(網友“梧州人在紐約”提供)

多措并舉促出口

為了擴大茶葉的出口創匯能力,從1962 年起,廣西的茶葉經營管理權由自治區商業廳移交給了自治區外貿局。外貿局多措并舉,對茶葉的征購實施配給糧食、化肥,甚至棉布、工業品購貨券等物質獎勵措施,使1964 年全廣西茶葉收購達到了1904 噸,自然,出口量也在不斷增加。

出口裝六堡茶的舊黑盒包裝。(梧州中茶茶業公司提供)

“在1962年,梧州市土特產公司出口的六堡茶就有117 噸,創匯20 多萬美元。”曾擔任廣西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總經理的熊燕萍,接受我們采訪時說,出口的六堡茶以“桂青茶”為主,港澳地區的茶商購進后,自己再加工成“ 蒸壓茶”銷往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外,出口的一些“陳茶”,則被茶商拼配到普洱茶之中銷售。這種狀況直到上世紀70 年代以后才逐漸改變。

上世紀80 年代以后,隨著馬來西亞錫礦產業的衰落,六堡茶的出口大受影響。據廣西壯族自治區進出口檢驗檢疫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廣西六堡茶的年出口量由原來的1500噸下降到了1981年的444噸。而隨著國內消費者飲茶口味的轉變,原來生產六堡茶的一些茶廠也轉去制作花茶了。雙重因素的作用,令梧州的六堡茶出口在上世紀80年代一度從原來的過千噸跌到了700 噸(當時,梧州六堡茶除在廣西出口外,還通過廣東等其他省出口)。

上世紀80 年代后期,隨著改革開放的力度不斷加大,梧州六堡茶的出口量出現回升。而在這一時期,采用現代工藝生產的精制六堡茶還遠銷到了日本,熊燕萍清楚記得,當時廣西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每年出口日本的六堡茶有80 至100 噸……

1987 年9 月,廣西茶葉進出口梧州分公司的茶葉出口小組出訪日本,參加喜誠株式會社舉辦的六堡茶研討會,并與日方研討人員合影。(記者楊麥翻拍)
?
?
?
?
當時的日本報紙也有對六堡茶的介紹。(梧州中茶茶業公司提供)

日本制作的六堡茶宣傳海報(梧州中茶茶業公司提供)

當年六堡鄉茶葉收購站前所照的一張相,定格下了一段值得銘記的建設歲月。在劉福生的記憶里,六堡茶產銷從分到合,從初制到精制,從傳統工藝到現代工藝的漸進變化,都沉淀在了這段歲月之中。而“茶船古道”在最后一個活躍期到衰落期里的變化,也始于這一個時期。

走過了63 年的漫長歲月,黑白的照片早已泛黃,照片里的7名年輕人也多已故去,即便身板硬朗的劉福生,也已經年近九旬。但是,當年親歷者的緩緩述說,仍讓我們為那段建設歲月而心潮澎湃,也讓我們對那些把青春與汗水奉獻給梧州六堡茶產業發展的老茶人心生敬意。

“六堡茶曾每年出口日本近百噸”

講述人:

熊燕萍(68 歲,現住梧州市,曾擔任廣西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梧州支公司總經理)

上世紀60年代初,我進入梧州市土特產公司,做外貿工作。1962年,我們公司開始獲權自營出口茶葉,經營的六堡茶主要銷往香港、澳門地區和東南亞國家。當時我們出口的六堡茶分為三種,分別是“桂青茶”、“陳茶”和“六堡茶”。“桂青茶”指采用傳統制作工藝生產出來的新鮮干茶;“陳茶”指用“桂青茶”經過幾年陳化發酵后再制成的六堡茶;“六堡茶”則是特指經過蒸壓工藝處理制作的六堡茶。

我記得,1962年我們公司出口的六堡茶有117噸,主要是“桂青茶”和“陳茶”,其中“桂青茶”占了大多數。那些“桂青茶”一部分經香港轉運至馬來西亞,一部分則直接被香港和澳門茶商收購。香港和澳門的茶商買了“桂青茶”后,就運回自己的茶莊里面加工成“陳茶”或“蒸壓茶”,然后再把“蒸壓茶”分裝出口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因為“蒸壓茶”在南洋地區那邊的市場很受歡迎。而“陳茶”香港和澳門的茶商主要用來拼配到普洱茶里面去,因為“陳茶”的湯色很濃很亮,這樣拼配出來的普洱茶出湯效果就很好,價格自然就上去了。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末期以后,我們公司出口的六堡茶就主要是“陳茶”和“六堡茶”了。我記得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公司的六堡茶還出口到了日本。每年出口日本的六堡茶大約有80至100噸。當時,我們公司出口日本的六堡茶是委托梧州茶廠加工的。日本的茶商要求,我們出口的六堡茶在發酵完成后,要再用蒸汽蒸一下,但不要加壓,之后再烘干就可以包裝出口了。不加壓的茶葉不易破損,外觀比較好看,這樣的做法日本客戶比較認可。日本的茶商拿到六堡茶后,運回到自己的廠里還要繼續加工,先經過紅外線消毒,然后二次篩選、切條,再進行二次包裝,最后才出售。

“我們在六堡茶葉收購站照了張相”

講述人:

劉福生(88 歲,現住賀州市,1951 年參與組建梧州茶廠)

劉福生(中)向本報記者講述梧州茶廠組建的往事。(記者 楊麥/攝)

我是遼寧丹東人,1949 年隨軍南下,1950 年,我根據部隊的安排來到梧州支援地方建設。

后來,梧州市組建梧州茶廠,梧州市政府派我去配合建廠。我在梧州茶廠工作的時候,為了方便收購六堡茶,茶廠在六堡鎮里設置了一個收購站。由于當時剛剛開始建廠,有很多工作要處理,我一時忙不過來,所以一直沒時間去那個收購站。到了1953年4 月份的時候,我稍有空了,就和廠里面的其他負責人和技術員商量,想一起進去(六堡鎮)一趟,看看那個收購站,也是對這個收購站的一種支持。而且當時那個收購站正在擴建,我們也要帶一些工具和物資進去,幫助收購站加快建設。

當時,我覺得那個收購站正在擴建當中,而且我們又是第一次進六堡鎮收購站參加建設,如果能夠照個相留個影的話會很有意義。所以我就去大南路那里的一家照相館,找到照相館的老板,讓他和我們一起進去六堡照相。我是“軍管干部”,穿著軍裝,而當時的群眾是非常尊敬解放軍。老板看見我進來,很客氣地接待我,但是聽我說要他進去六堡,馬上就說不去,因為“太遠了,很辛苦”。

當時六堡很偏遠,而且都是山區,梧州人都覺得那里太遠了,一般都不去,所以無論我怎么講,老板都不愿意跟我們進去。后來,我看看不行了,就說這是一項組織上的任務,命令他跟我們進去。老板聽說是政府的任務,才答應和我們一起進去,幫我們照相。不過,我也答應給他5元的酬勞,當時去照相館照一張相還不用1 元錢,5 元錢已經是很多了,主要是為了補貼他的路費。

到了出發那天,我們帶好鋸子、鐵錘、釘箱等工具和物資,找了幾個人騎自行車搭載我們,然后再去接上照相館的老板。當時梧州到六堡沒有通公路,沒有汽車去,為了趕路,我們只能騎自行車。從上午8 點出發,到了下午4 點,就能騎到山心界頂(六堡鎮的一個地名),那里當時有幾間房子,我們在那里借宿一晚。第二天早上8 點,我們再起程,從山心界頂進去六堡鎮合口街的路都是很崎嶇的山路,自行車也難走,我們就讓那些騎自行車的人自己先回去,然后背上要帶進收購站的工具和物資,和照相館的老板一起步行走進六堡去。我們一路翻山越嶺,老板扛著攝影器材跟著我們更辛苦,我們有時候也幫他扛一下。當時的攝影器材很珍貴,老板擔心器材的安全,哪怕再崎嶇的山路也要自己扛,實在走不動了,才讓我們幫忙,而且還一再囑咐我們要小心。直到中午時分,我們才走到了合口街。到公社打了招呼,我們就直接去茶葉收購站,然后就在收購站門口一起照了一張相,那是我們茶廠成立后廠里拍的第一張相。

“身懷巨款從石橋走回六堡”

講述人:

黃昏(86 歲,現住梧州市,原廣州茶葉公司工人)

1951 年,廣州茶葉公司在梧州設立駐梧辦事處,并計劃在六堡鎮(當時為六堡鄉)設立茶葉收購站。當時,我才二十來歲,還很年輕,辦事處覺得我有干勁,就選擇我作為六堡鎮茶葉收購站的建設者和負責人。

當時,這個收購站主要負責六堡茶區里面的茶葉收購和加工。剛開始的時候,包括我在內共有5名工作人員進入六堡鎮里,其中包括提供技術指導的制茶師傅歐偉權。到了后來,站里一共雇傭了10多名工人負責收茶制茶。

我家住在梧州市區。第一次進入六堡的時候,我們先從梧州坐船過大漓口到疍家灣,然后上岸,從疍家灣走到夏郢,再從夏郢請人帶路,一直走到六堡鎮里。當時,從夏郢走入六堡,茶農一般只需要走半日,但我們卻足足走了兩日,這是因為我們要去建設收購站,我們和雇來的挑夫都帶了不少工具,包括秤、編織袋等等收茶的工具,所以走得很慢。

1952 年,茶葉公司正式在六堡鎮成立茶葉收購站,收購站就在合口街上。這個地址是我選的,因為每逢圩日,六堡鎮的茶農就會擔著茶葉來到合口街的茶亭那里賣,我負責現場查看茶葉的成分等級,商談價格和進行現金結算,選址在那里比較方便。

當時,六堡鎮里的不倚、四柳、塘平和梧桐(又稱“梧峒”)四個村產茶最多,但六堡鎮里茶葉收購競爭很激烈。不單止我們收茶,當地還有三家私人茶莊和六堡鎮供銷社也在收茶。茶農們比較“精明”,哪家的收購價高,他們就把茶葉賣給哪家。

根據茶葉的質量,我們收購站將收購的茶葉分為五個等級,一級茶的質量最高,五級茶的質量最低,不同等級的茶葉,收購價也不同,茶農送來的毛茶三級茶和四級茶最多。當時和其他的茶葉收購商相比,我們的收購價屬于中等偏上,一級茶的收購價是每擔(100 斤)100 元,往后每次一個等級的茶葉每擔依次遞減20 元。我們收購站每次收茶的數量都在1000 斤左右。

收茶后,我們會就地加工。第一步是揀茶,將茶葉過篩,把茶葉按粗和細分開后,再將粗老的茶葉進一步加工成相對細幼的茶葉;第二步是用木甑蒸壓茶葉,每個木甑每次能蒸30 斤茶;第三步是壓笠包裝,即將加工過的茶葉壓進竹簍里,然后在竹簍表面掃上信息編碼,注明茶葉的批次、日期等;第四步就是與六堡鎮當地的船隊聯系,由他們安排船只將茶葉運出去。

當時,六堡鎮里用來運茶的木船很小,每條船只能裝10 多簍茶葉。這些木船沿水路先到梨埠鎮,在梨埠碼頭換裝大木船,再經梨埠、木雙運至封開一帶,最后從封開運回梧州。

這些茶葉到了梧州,就在現在的李家莊碼頭起貨。起貨以后,茶葉就放進廣州茶葉公司駐梧州辦事處的倉庫里,再按訂單的需要出口。

當年,在六堡鎮里收茶的時候,條件很艱苦。合口街上沒有電話、沒有郵局,也沒有銀行,結算給茶農的現金也要先從石橋鎮的銀行提取出來,再帶回六堡里面。由于我是收購站的負責人,提取現金的重任就落到了我身上。當時從六堡到石橋鎮,要走一段漫長崎嶇的山路,有時走上一天也碰不見一個人。除了第一次讓人帶路外,每次我都是一個人自己走。由于路上太靜,剛開始的時候會有點害怕,到了后來就只覺得寂寞了。

去取錢的時候,早上8 點就要從合口街出發,一直不停地走,直到下午3 點多才能走到石橋。到了石橋,我先到客棧里休息,吃了晚飯以后,我就去鎮上的銀行取款。通常我每次都會提取6 萬元現金,我記得當時“銀紙”(鈔票)的面值都是10 元,我的行軍包里塞了6000 張“銀紙”后,感覺非常重。

同銀行職員交割完了現金后,當晚我就住在銀行里面(當時石橋鎮上的銀行提供房間住宿)。第二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我就要穿上一身軍裝,背著行軍包從銀行的后門悄悄離開,立即走回六堡去。我如此小心翼翼,就是為了不讓別人發現我身上帶著巨款。

到了1953年,隨著梧州茶廠正式成立,廣州茶葉公司將原駐梧州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劃歸梧州茶廠管理,我也就成了梧州茶廠的一員。此后,梧州茶廠依然讓我在六堡鎮里收茶,直至1960年,梧州茶廠才撤銷在六堡鎮里的茶葉收購站,轉為委托六堡鎮供銷社代收茶葉,那時每年從六堡鎮收的茶葉還有20多噸。

從六堡鎮的茶葉收購站回來后,我就在梧州茶廠的制茶車間里擔任技術員,主要負責監督收上來的原料茶的品質控制,直至1990 年退休。梧州茶廠建廠初期,收購的茶葉除了來自蒼梧縣的六堡鎮、獅寨鎮、長發鎮等茶區,還有藤縣山口茶場和岑溪的茶場,以及從欽州市靈山縣和玉林市北流縣(現為北流市)、容縣運過來的茶葉。當時從各地收購上來的茶葉并無質量好壞之分,只有品種不同之分,例如岑溪那邊的茶屬于小葉種,而六堡鎮里出產的茶就屬于中葉種。

編輯:梁丹朝 許愿

梧州零距離客戶端

 
 
我也來說兩句 0條評論 | 查看評論
 
 
會員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留言內容:
 
政協梧州市第十二屆第一次會議開幕
體操王子、梧州女婿李寧現身市運會 觀賽秀球技
市內多個公園擺設主題花壇和造型迎國慶
工作24年立足平凡崗位 甘做計量巾幗
在平凡之中做不平凡之事 奉獻教育無悔辛勤耕耘
在職黨員義務為社區居民修家電
梧州日報社 版權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備08001990號 梧公網安備:45040000045號 廣西壯族自治區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許可證號: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離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梧州零距離網”的所有作品,任何媒體轉載須注明出處,違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梧州零距離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国内精品免费视频精选在线观看| 九九精品久久久久久噜噜| 久久精品男人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久久91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 久久精品韩国三级| 国产精品主播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国内少妇偷人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91情侣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久9这里精品免费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电影|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一区 | 精品爆乳一区二区三区无码av| 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青春草无码精品视频在线观 | 亚洲精品无码精品mV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永久AV网站久久精品男人的天堂AV |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精品三级内地国产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亚洲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99re视频精品全部免费|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子伦| 99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