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現米鹽搶購的城市都在廣州的周圍,包括肇慶、清遠、江門、佛山、東莞、深圳。其中,清遠的反應最為猛烈。2003年2月12日開始,清遠市連路邊賣光碟的小販都賣起了食鹽,并且搶購的物品很快從食鹽擴展到大米、食用油、調味品。
????記者了解后才知,這一流言原來是“非典型肺炎”流言的延續,有人認為非典型肺炎與缺“碘”有關,因此市民才搶購加碘鹽。
????據分析,這其實是一些不法商販借近期“非典型肺炎”故意炒作,抬高食鹽售價。
????傳入廣州(當天傍晚)
????12日傍晚,謠言傳到廣州。石牌東的大街上出現了很多小販叫賣5元一包的食鹽。天河某超市為應付顧客搶購食鹽和大米,不得不限量發售,直到夜里12時,還有市民打的到糧油批發市場買米買鹽。
????排隊市民大多都說不出搶購的原因,有人說,別人買他也買,也有人擔心美伊開戰影響供應。
????迅速平伏(翌日上午)
????2月13日,省、市有關部門負責人紛紛出面辟謠。廣東多個地市的工商、物價、城管、公安等部門聯合行動,嚴打囤積居奇、哄抬物價,一度飆升的大米、食鹽價格瞬間回復正常。
????手機短信流言紛飛 報紙電視穩定人心
????在“非典型肺炎”發生時,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2月12日對525位市民作了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獲知這一信息的主要途徑依次是“親朋好友”(45.7%)、“電視”(31.3%)、“報紙”(13.4%)、“互聯網”(3.2%)等。
????深圳一家調查公司的抽樣調查也顯示,在2月10日以前,有八成受訪者是從手機短信和互聯網上獲知“非典型肺炎”消息。政府作出公布實情后,有九成市民相信政府的解釋。
????市民自述經歷和心態:百姓應理性信息須透明
????王先生,某單位司機。因連續接了幾個朋友的電話,說外面正在爭買米和鹽,便不問緣由,迅速到超市排隊搶購了四袋米(共80斤)。他的妻子也“搶”回20包食鹽。這兩天,他遭到車隊同事的一致訕笑。這個兩口之家,平時很少自己開灶,20包食鹽恐怕幾年“吃到出水”也吃不完。
????王先生對記者說,他自己也搞不清怎么回事,看到許多人搶購,認為總會有原因,自己也就照搶可也。他承認,“這是最荒唐的一次經歷”。他認為,假如有關方面通過報紙、電臺及早公開辟謠,自己應該不會蠢到那種地步。
????劉維善,現居深圳。也接到“搶購米鹽”的電話,但他沒有“跟風”。他認為,這場突發事件中的一系列漲價現象直接導致了市民的非理智表現。搶購的原因簡直是無稽之談。對于這件事,一是背后可能有人利用突發事件進行炒作,牟取暴利。二是廣大市民的理性意識有待培養和提高,不能一有突發事件,就坐不住了,連自己也不相信自己。 政府絕不會對擾亂市場的行徑袖手旁觀,市民也應該相信自己的理性。
????葉小姐,廣東省煙草進出口公司干部。她認為,在“米鹽搶購”突發之前,一些地方已被“非典型肺炎”弄得神經敏感,大眾心理比較脆弱,對于不知情的老百姓,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正常時誰都不會相信的傳言,都足以掀起軒然大波。當時如果“非典型肺炎”的實情能盡早公布,就不至于流言滿天飛,老百姓的心境會穩定許多。
????田女士,廣州市東風東路小學教師。對于“非典型肺炎”和搶購鹽米這兩件事,她認為,兩件事處理手法不同,所導致的社會反應也完全不同。
????為什么“米鹽搶購”僅一天就得到有效遏止?關鍵是政府反應果斷,迅速站出來發布“安民告示”,通過傳媒公開辟謠,公布實情,正確疏導。
????這兩件事說明,在高度信息化的社會里,在各種信息傳播工具面前,一旦出現突發事件,要避免引起社會恐慌,只有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政府迅速通過主流媒體向社會公布實情并加以正確引導。只要做到公開透明,老百姓絕對是信任政府的。
????謠言經不起推敲,卻一度引起波動,曝光部分荒誕流言,可以引起大眾反思:
????“對望也傳染”荒唐可笑
????■河源遭到不明病毒襲擊,救治病人的三名醫護人員全部死亡
????■不明肺炎十分可怕,只要與病人打個照面,或者同乘了一輛公交車都可能被傳染
????■“怪病”現在無藥可治,一天就發病,很快會發展成呼吸衰竭,已有多人死亡
????■此病來勢兇猛,某大醫院已被封鎖
????“食鹽能治病”竟有人信
????■食鹽內含有碘質,鹽水有一定的殺毒殺菌功效,對“非典型肺炎”有預防作用
????■中東局勢緊張,一旦開戰可能造成物資短缺
????■廣東出現“非典型肺炎”,可能被列為“疫區”,中斷交通運輸,食鹽、大米將斷貨
????■2002年10月后生產的食鹽不合格,10月前生產的很搶手
????■海水受到污染不能制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