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政府發布了兩則整治市區交通秩序以及三輪車的通告,引發城內熱議:三輪車全面禁行,其他基礎交通設施是否已經足夠完善,同步跟上?與尾氣滾滾的機動車相比,人力三輪車難道就沒有優點?如何才能做到便捷的出行方式與秩序井然的交通環境兼得?
筆者認為,三輪車營運過程中,確實有三輪車夫交通意識淡薄,為圖方便漠視交通規則,也確實有私自改裝三輪車、非殘疾人駕駛殘疾車輛進行搭客運營等違規、違法現象出現。但是,人力三輪車也有車小靈便、方便市民出行、容易上落等優點。那么能不能對三輪車及三輪車違法現象的加強整治,以“管”來取代“禁”呢?
梧州小街小巷數量較多,而且還是一座擁有多個人文景觀以及自然景觀的旅游城市,正是這些城市特點,使得市民、尤其是上了年紀以及行動不方便的市民,在選擇公交出行時,會因為公交線路延伸不到邊角地段而深感出行不便;外地游客在選擇出租車出行時,會因為出租車行駛速度較快,對城市景觀只能作走馬觀花狀而心生遺憾。
所以,從便捷市民出行、方便游客感受沿途風光的角度來看,人力三輪車的存在,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交運力的不足,又可讓人們享受到實在的“隨時隨地可觀賞”的便利服務。
當然,對于三輪車所背負的“影響市容”、“妨礙交通”、“存在交通安全隱患”等的“罪狀”,我們也應該正視。確實,由于一直以來三輪車管理過于松懈,使得“黑三輪”、“違規三輪”、“闖禍三輪”比比皆是。要使人力三輪車規范經營,讓人力三輪車真正便利于民,還需要相關部門對之從嚴管理、統一規范。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責任制度。對三輪車管理,要一管到底,哪個管理部門對三輪車疏于管理,就追究哪個部門及其領導的相關責任,通過責任追究制,讓三輪車的管理能持之以恒地得到規范和落實。
同時,針對人力三輪車的特點與優點,也可以效仿北京、蘇州、海口等地,開設以乘坐三輪車為主的特色游,把三輪車打造成獨特的城市名片。對營運的三輪車實行持證上崗,限制三輪車的規模和數量,嚴禁非法改裝人力三輪車,通過嚴格的制度,讓人力三輪車更好地服務市民,為城市旅游增色。
□陸宏敏 |